推荐:
如果一定要看外国人讲中国的书,那么基辛格和李光耀是最有资格的。
”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的宗教信仰; 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 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文化发达, 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 它在辽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政治体系, 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茫然无知 “
|第一章|中国的独特性
- 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
中国的强盛时期
- 美国政治学家白鲁恂(Lucian Pye)有一句名言:近代中国依然是“一个自诩为民族国家的文明社会”。
- 中华帝国不亚于一个统一在同一王朝之下的欧洲。
儒家学说
- 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凭借武力建立的,然而没有一个能够靠武力延续下去。
国际关系观念:公正还是平等?
- 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当地人名义上归属于中国,但历来尚武好斗,且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其中越南人最有韧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中国人高人一等,并声称能打败中国人。
|第三章|由盛转衰
- 中国的政治家在一个痛苦而且往往是屈辱的过程中,最终保住了濒于崩溃的中国式世界秩序遗留下的道义遗产和领土遗产。
- 为了度过这场风暴,中国依赖的不是技术或军事实力,而是极具中国传统的两个资源:其外交官的分析能力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文化自信。
- 中国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方针,挑动在华蛮夷互相争斗。负责办理洋务的官员分别在各城市以利相诱,有意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参与分赃,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防止任何一国独霸中国。
义和团运动和军阀混战的时代
- 中国成为组织战后世界秩序的“五大国”之一,并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
|第四章|毛泽东的革命
- 新朝则成为天命的承启者,其实只是因为它坐了江山。
毛泽东的国际关系学:空城计,中国式威慑和心理战
-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执政者能像毛泽东那样集传统、权威、冷峻和全球视角于一身。
- 正如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一样,世界的农村(即发展中国家)也会打败世界的城市(即发达国家)。
美国干预:抵抗进攻
- 美国试图迫使中国接受它的国际秩序观,即国际秩序需以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为基础,没有别的选择。而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无意接受一个中国没有参与设计的国际制度。
中国的反应:另一种威慑
- 中国式先发制人一旦遭遇西方的威慑可能会产生恶性循环:中国自认为是防御性的举动可能会被西方世界视为侵略性的,而西方的威慑行为则可能被中国解读为对它的包围。在冷战期间,美中两国就此纠缠不休;迄今为止,两国在某种程度上仍未摆脱这个恶性循环。
- 中国的战略一般有 3 个特点: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
中美对抗
- 毛泽东新思想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的战略思想,更在于藐视世界强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坚强意志。
-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第六章|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 利用苏美彼此的戒惧来同时反抗它们两国。
- 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它们要做的是超越民族和宗教的隔阂建立政体,达成政治共识。
中方的战略
- 这个问题是个国际问题,是个战争问题,是个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请你考虑一下,世界上是战争呢,还是革命?是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
美方的战略
- 毛泽东和尼克松有一大共同点:两人都愿意顺着自己思路和直觉的整体逻辑得出最后结论。
- 尼克松比毛泽东更为务实,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事当前,不管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你付出的代价是一样大的。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把它进行到底。”
中苏乌苏里江冲突
- 斯诺写道,毛泽东说:“要学你们美国的办法,(把责任和财力)分到 50 个州去。中央不能包办。要有地方积极性。(把手一摊)我管不了那么多啊!”
周恩来
- 还保证既然有那么多实质问题要处理,我们不会让技术问题拖后腿。
- 中国领导人经常表现出的一个文化特点是,他们是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有能力,当然也有这个必要,比西方人想得更长远。
- 马基雅维利会说,如果一个国家想得到一项保证而又不愿乞求,那它就应搬出一个概括性的提法,然后将它适用于具体情况,这样做符合该国利益。
尼克松在中国:与毛泽东会面
- 这位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领导者却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哲学家。
周恩来失势
- 我说我觉得中国似乎基本上还是一个儒家社会,认为有一个单一、普世、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规范着个人行为和社会运转。我说,共产主义所做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那个真理的内容。
|第十二章|“不倒翁”邓小平
- 毛泽东推翻了传统旧中国,以其断壁残垣为最终现代化的建筑基础。
邓小平的第一次复出
- 他的实事求是作风把中国从走历史捷径的大梦中唤醒,重回必须依据宏图伟略按部就班实现历史的现实世界中。
邓小平的攀升——“改革开放”
- 毛泽东治理国家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耐受力,他们要承受他的个人愿景带给他们的苦楚;邓小平则仰赖解放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实现他们自己理想的未来。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第十四章|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 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延续的一个障碍是政府定期换届带来的全面改变。
- 新政府为证明自己是执政的不二之选,会把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问题都说成是前任政府的政策失误,而非固有的问题,并称它们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 新总统挟胜选之威,可能会高估实际情况允许的灵活余地,或对自己的说服力过于自信。
邓小平的改革方案
- 中国人民有着天生的经济活力和企业家精神,只不过长期以来受到战争、意识形态的教条和对私人投资严厉打压的束缚。
- 中国正在经历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融合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 我们选择领导干部的标准是:他们必须是革命者,必须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有工作能力。
- 邓小平回答说意识形态问题归党管,具体操作的政策归管理人管。
|第十五章|美国的窘境
- 一旦事态逐渐失控,它往往就会形成自己的发展势头,最初的主要发起人反而成了再也看不懂剧本的剧中人。对
|第十六章|什么样的改革?邓小平南方视察
-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十七章|又一次和解:江泽民时期
- 美国信仰的核心像所有价值观一样,它们具有绝对性特征,这对外交政策运作的细微精妙构成了挑战。
中国与苏联解体
- 苏联共产党以前是革命的工具,但在其苦心经营的共产主义体制中,除了监管它不懂的东西,毫无其他作用。
国家命运之辩:必胜主义观
- 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持剑经商”的传家宝是不会丢弃的,你想靠自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感化人家放下手中的剑,跟你温和地做买卖,这可能吗?
后记 Epilogue
- 结构性要素排斥合作甚至互信。